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总体呈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演变趋势。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比重将呈现持续稳步下降的态势,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趋升,“十四五”期末第一产业比重小幅将下降至6.5%左右;在新一代科技与产业变革、创新驱动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硬约束等背景下,我国工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高端发展态势逐步显现,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末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5.5%左右;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品质升级等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末第三产业比重将升至58.0%左右。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惠宁、刘鑫鑫,2019)。1978年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格局,三次产业比例为27.7:47.7:24.6。1985年第三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实现“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7.9:42.7:29.4。2012年第三产业规模再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45.4:45.5。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为7.1:39.0:53.9,“三二一”产业格局更加巩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三次产业比例又调整为7.7:37.8:54.5。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7.7%下降至2020年的7.7%,期间下降了20.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震荡式发展轨迹,由1978年的47.7%下降至1990年的41.0%,随着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又震荡上升至2006年的47.6%,之后再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37.8%,期间下降了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的24.6%上升至2020年的54.5%,期间上升了29.9个百分点。
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调整中持续优化:①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随着农业政策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传统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80%降至2019年的53.3%;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分别由3.4%、15%和1.6%升至2019年的4.7%、26.7%和10.1%。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②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制造为主。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逐步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向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转变。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19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7%,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③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2017-2019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9%,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高端绿色转型发展不仅迎来了战略机遇期,更是承担起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任。
当前,新一代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工业生产方式、分工方式和产业组织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全球各地都在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保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新形势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同时为我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区域崛起创造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速推动工业高端绿色转型。特别是,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先进制造业为突破口,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开始明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此我国步入创新发展的全新轨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主体活力和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大幅提升。《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创新先进行列(马子斌,2021)。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1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均位居世界第二。上述创新优势,为工业高端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疫情之下,虽然工业面临复工人数不足、外贸订单减少、交通物流受限、原材料供应不足等考验。但是一方面,疫情防控需求的倒逼,会显著加大科研人员、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直接刺激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疫情防控造成的用工紧张和安全生产需求提升,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促使工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主动推进智能制造,进而拓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此外,疫情爆发加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风险,加速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重构,产业链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以及国内替代的诉求将快速提升,从而带动了我国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长期积累的优化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再次迎来了新机遇。
全球经济结构呈现出服务业主导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驱动下,服务业内涵更加丰富、分工更加细化、业态更加多样、模式不断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同时,服务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热点,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类要素,资本、技术和自然人跨境流动更加便利,带动全球服务投资贸易快速增长。此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也大大拓展了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空间。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升级等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需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厚的土壤。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拉动投资的主领域和利用外资的主渠道,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趋向成熟,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由此带动服务业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健全,这也为科技研发、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逐渐从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给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集聚、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为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持续提高,中高收入人群比例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随之升级,为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等高层次、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创造了条件(范聪颖,2021),由此也辐射带动了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初见成效。制约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制度因素,而近几年围绕服务业的制度改革不断出台,比如“营改增”的试点和全面推广,这些改革举措释放了服务业的发展活力。未来改革仍大有空间也大有可为,比如,加快破除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逐步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推进服务价格机制改革,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价格的新机制;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调整,营造服务业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可以看出,服务业领域的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围绕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巨大,但服务业的供给仍然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部分消费性服务业,随着服务业领域改革举措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会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此次疫情中遭受重挫,但疫情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为服务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疫情防控限制措施会引发公众行为方式、消费习惯和健康需求等相应改变,加速服务业的消费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网上购物、网络娱乐、非现场消费等新的服务模式将带动电商、网络电影、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更加流行;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互联网服务产业将加速崛起,从而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快递、外卖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疫情促进了全社会对健康安全关注度大幅上升,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显著增长,医疗、康养、健身、体育等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性被更多人接受,将步入快速发展期。
与宏观计量模型相比,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更擅长开展结构预测和平衡测算。本文基于国家信息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SICGE)模型对未来我国三次产业进行结构预测。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比重将呈现持续稳步的下降态势,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价格趋升,“十四五”期末第一产业比重小幅将下降至6.5%左右;在新一代科技与产业变革、创新驱动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硬约束等背景下,我国工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高端发展态势逐步显现,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集约发展程度持续增强,“十四五”期末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5.5%左右;在“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品质升级等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末第三产业比重将升至58.0%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俄罗斯族乌军总司令上任近三个月 作战风格曝光:强调耐心和纪律性,重视无人机使用
江苏银行跳空跌9.12%,沪农商行放量跌6.51%,银行股下跌是机会吗
周鸿祎呼吁小老板支持国产车!别戴有色眼镜,请卖掉你的奔驰宝马迈巴赫【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画廊周北京迎来第八年, “漂留” 主题聚集 30 余家艺术机构与 40 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