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对应,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在经历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问题。传统产业转变、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多方面在短时间难以解决的现实困难。
一是产业空心化。从国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产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二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目前,中国钢铁、水泥、造船、机床、电解铝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普遍存在,且难以化解。
产能过剩是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既严重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实体企业经营困难、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等因素造成生产出来的产能已经远远超出社会需求。
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发展滞后,削弱实体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弱化由需求增加带来的实体经济复苏动能,从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长期存在,水污染、工业污染等资源环境日益突出。四是行业利润严重失衡。随着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规模迅速膨胀、行业利润强劲增长,大部分实体企业资本回报率下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逐利资金逃离实体企业,流向金融部门,必然导致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领域形成较高财富积累能力,从而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使实体经济极度“失血”而陷入困境。若不抑制这种过度的投机炒作行为,最终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五是制造业缺乏竞争。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日本,但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依靠原料驱动的模式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性强,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力来源于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低成本优势,但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提升,原有的人口红利等效应逐渐削弱。
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需要低劳动成本的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孟加拉等国家,并将新兴产业迁回国内,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弥补高成本劣势,稳固其制造业强国地位。
六是企业成本高企。2004年,我国劳动力供给转变为局部短缺,企业开始面临“用工荒”的困境,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出现下降,而且下降趋势会持续到2030年,加之劳动者薪酬的提升,实体企业负担加重;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资产抵押品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支持,从而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同时,即使能够通过民间贷款等形式获得资金,也承担着高额的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七是企业杠杆水平高。然而,国有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债转股进度缓慢、僵尸企业处置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极大影响降杠杆工作顺利推进,不利于全社会金融风险防控。此次五部委联合发文布置降杠杆工作要点,一方面体现降杠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当前降杠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企业杠杆水平提高,不仅因为企业在融资上存在问题,更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上存在困难。推动降杠杆工作顺利进行,要做到金融与实体并重,不仅需要通过金融手段对企业加杠杆行为进行外部约束,更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推动企业实体经营好转。
制造业实力问题。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领域,国内制造业同样面临着对内对外的多方面问题。
一是对外依存度大。中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一些技术装备和产品仍停留在模仿、组装阶段,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品对外依存度很大,成套设备市场竞争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工程总承包能力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无法满足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先进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成本优势减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低成本优势,大量低廉的剩余劳动力为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大军及后备人选。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劳动力出现短缺,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开始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在不断减少,制造业成本优势进一步减弱。
三是竞争压力加大。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或“制造业回流”战略,相继争夺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技能优势,能化解劳动力成本过高的劣势,形成以核心技术为竞争力的制造业垄断地位。
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我国传统市场展开竞争,都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产生巨大压力。
四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国制造业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承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制造业对外依赖较为严重,特别是关键技术装备仍依靠进口,高素质产业工人匮乏,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仍有一段距离。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多数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相对稳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分布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中小企业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中西部也有部分企业。
另外,中小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对技术创新投入普遍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其生产主要停留在传统制造阶段,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产品。
二是融资渠道狭窄。一般而言,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可以选择的期限及贷款种类较多,手续方便灵活,而针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规模较小、门槛较高,即使门槛较低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也存在缺位现象。因此,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占绝对支配地位。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资产抵押品不足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当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中筹集资金,只有通过高利息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从而增大经营成本。
三是管理层次低。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企业模式,组织形式简单,管理水平低下,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差较远。在家族型管理模式构成的封闭体系中,容易产生对家族外人才的不信任或排斥,即便引进优秀人才,也很难对其重用,从而导致技术、资金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
同时,家族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容易把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个人消费与企业开支混为一谈,容易出现随意动用企业财产进行个人消费、归还个人债务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难以周转。
四是生命周期短。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更容易受到优胜劣汰的考验。同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受限,非正规金融融资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体制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更为困难,发展后劲缺乏,生命周期较短。另外,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小企业更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差,贷款不良率明显高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资金链紧张问题凸显。
科技企业成长问题。相对于传统企业,科技企业有其自身特点:第一,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相对简单,可以根据利润增长、年度营收等数据判断企业发展情况;科技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现金流不稳定,通过财务状况等数据判断企业未来发展的难度较大。
第二,传统企业以土地、设备、厂房等实物资产为主;科技企业缺乏资产抵押,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第三,传统企业行业发展较稳定,企业成长性较弱;科技企业注重未来发展,成长性较强。
由于高科技产品成本高、风险大、开发周期短,科技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设备和研发队伍中,且大多数科技企业又缺乏抵押品和担保,因此,融资难、融资贵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由于经营状况、发展特点不同,科技企业处于钟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资金需求有其阶段性问题。
在种子期,科技企业处于纯投入阶段,没有形成正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技术研发、企业前景面临不确定,其融资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家庭、朋友等内源性融资获得,而因风险太高使得外源性融资难以获得。
尽管天使投资和众筹对种子期科技企业的融资难有所缓解,但由于天使投资和众筹资金规模较小、发展规模不成熟、严苛的股权和预期收益要求等原因,种子期科技企业仍面临融资难困境。
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需要快速形成市场规模,急需大量外源性资金支持。此时的企业创始者担心由于股权稀释失去企业控股权,因而更多希望通过商业银行获取债权性资金。
但往往由于销售额和利润有限,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抵押条件,从而导致债权性资金等外源性资金不能大规模进入企业,使得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也可能面临“成长瓶颈”。
在扩张期,科技企业有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稳定的销售增长率和利润率,融资能力大幅提升,对于融资需求不再迫切,企业更多希望通过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但在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发展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限制较多,且融资成本高,发行时间和融资额度容易受市场波动和政策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难以满足扩张期科技企业的低成本融资需求。
在成熟期,科技企业更多通过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给予激励对象部分股东权利,从而留住技术骨干和核心人才,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团队建设。除此之外,科技企业还实行投资项目团队跟投制度,要求投资项目团队和一线管理层强制性跟投,从而提高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利益捆绑、风险共担。
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没有适用于股权激励、个人项目投资的贷款产品,且仅接受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难以判断,难以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资金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